一项权威的调查表明,中国14岁以下的智力残疾者目前大约有540万,占残疾儿童总数的2/3,这个数字超过丹麦整个国家的人口。
特殊教育专家指出,智力落后的孩子,在6岁之前如果能得到家长、老师、周围孩子特殊的帮助,就可以解决其一生中2/3的教育问题,如果是一个轻度弱智的孩子,在日后几乎看不出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。但是超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,智力增长的可能性就不大。
许多孩子痛失受教育的良机并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。在国外,关于弱智教育并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,各种康复人员如肢体治疗师、语言训练师、心理辅导人员等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系统,在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。而在中国,出现智力落后儿童之后,没有人、没有机构告诉家长该怎么办。
1986年,北师大教育系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,招收学生15名。1997年,全国6所师范院校中有5所相继成立了特教专业,但由于招生人数少、师资力量薄弱,培养的学生有限。中国目前拥有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仅有几百名。
此外,中国的弱智学校采取的往往是集体授课的方式,教学大纲、课时安排都由国家教委统一制定,老师不能完全脱离大纲教学。这种类似于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,只适合轻度弱智的孩子,而实际却是中、重度学生在此就读。
专家认为,弱智孩子如果教育得好,善良、踏实,没有世俗气的品性会成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就业的一大优势。而据未来学家预言,未来社会除计算机之外仅仅需要两种人,一种是有创造力、有思维的人,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,智力胜过计算机;一种就是纯劳务性、不用作复杂思考的人,只要会按动机器的按钮就可以。用现在的眼光看来,对后一种人的需求就是对弱智者的需求。
但中国有数量惊人的弱智人群,未来是否会有那么多按钮呢?
(《华声》1998年总第36期邓梅芳文)